人生倒計時
- 今日已經過去小時
- 這周已經過去天
- 本月已經過去天
- 今年已經過去個月
這幅畫是誰的?
丟勒的。
一、生平簡介
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 ,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少年時曾追隨父親習藝,他對繪畫表現出特殊的才能,13歲時就能逼真的畫自己的肖像,19歲時為父親所畫的肖像已充分顯示他成熟的素描功力,可與達·芬奇遙相呼應。后來在畫家沃格穆特(Michaaeel Wolgemut)處工作三年。沃格穆特的大工作坊也為丟勒的教父、印刷商兼出版家安東·柯貝爾格(Anton Koberger)制作木刻插畫。在當時,這家最大的廠子,對丟勒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在兒童時代初次接觸到銅技巧,這個經久不滅的印象,對他后來在版畫藝術方面創造性地發揮起了決定作用。師滿后,年輕的畫家走出畫室沿著萊茵河游歷德國主要工業城市,到過法蘭克福,訪問過科隆和巴賽爾。4年間的旅行學習考察對畫家的世界觀形成和藝術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23歲的丟勒已是一位有影響的藝術家,在這一年里,他與故鄉的一位音樂家的女兒阿格列薩·弗湟伊結了婚,此后丟勒作為首飾匠和畫家開始了獨立工作。
1485年,德國教育在人文主義影響下處于即將進行改革的前夕,丟勒進入了紐倫堡的一所公立小學。依照他家的傳統,父親讓兒子在自己作坊里當學徒,想把他培養成一個首飾工人。丟勒在作坊里初次獲得了繪畫訓練,并且很快精通此道,這就成為他從事藝術活動的基礎,丟勒為學會首飾工藝所必需的裝飾藝術,進一步開始臨摹藝術家們的人物畫,還臨摹了馬丁·桑恩古厄的雕刻等,這為他想做一個藝術家創造了條件。丟勒十三歲就用銀針刻了第一幅自畫像,并在畫上寫道:“1484年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照著鏡子畫了自己。”他第二年的鋼筆畫“寶座上的圣母瑪麗亞和天使”為第二幅最早期作品之一,該畫被保存至今。
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丟勒對人物結構和繪畫法則感到很大興趣,因此,他請求父親允許他做一個畫家。其父依從了兒子的愿望,送子到紐倫堡附近的畫家邁克爾·瓦爾蓋默特畫室,契約規定學徒三年。丟勒臨摹了老師的作品,還逐漸學會了多種繪畫技巧,并以大自然,人體以及植物為對象開始進行研究,而且開始嘗試創作。同時還精心研究色彩的調配和運用,所以,當他學徒期滿是,就能夠按照藝術法則,進行創作了。二十三歲的丟勒成家立業后,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正式成立了畫室,開始畫肖像畫。
后來,丟勒完成了第一部了不起的杰作---“啟示錄”的木刻組畫。這本啟示錄起源于羅馬帝國尼祿王朝舊基督教的神秘的幻想。他制作了一組十五幅不朽之作,表現了人類在十五世紀末葉,由于世界末日的到來而感到無可奈何的恐怖和失望的情緒。當時德國正處于資產階級和手工業者之間的斗爭,農民和封建主之間的斗爭,饑餓和剝削之間的斗爭,人民的激昂情緒終于發展成為無數次的宗教的,政治的和革命的群眾運動。丟勒想把啟示錄中的幻想付于現實的形象,給予這些幻想以寓意的力量。其中幾幅畫,不隱諱的對統治勢力進行了批評,他把自己的意見交給每一個人的良知。
自從“啟示錄”刊行后,丟勒被名列于當代大藝術家的光榮行列。腓特烈又邀請他繪制第二幅祭壇畫。1498年丟勒以充沛的活力和初得聲望的信心。畫了一幅身穿華貴服裝的自畫像。(現存馬德里的普拉多陳列館1514年3月19日,丟勒在他母親去世的前兩個月,給母親畫了一幅肖像,在這幅木炭畫里他創作了他一生中最活潑動人的作品,這就是傳到現在的唯一的一幅丟勒母親的肖像。當他母親于5月17日逝世后,他在畫上題了幾句話:“這就是阿爾布萊希特·丟勒的母親,1514年祈禱周前的星期二夜間二時逝世,享年63歲?!闭f明他終身對母親的尊敬和熱愛。
1490年至1507年,他先后游歷巴塞爾、斯特拉斯堡及威尼斯等地,并拜會了他仰慕已久的喬萬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他不但極力加強自己藝術知識層面,而且著手研究數學、幾何學、拉丁語、古典文學等,他和學者的接觸較之與藝術家的交往更為頻繁、密切。1512年成為馬克西米里安大帝(Emperor Maximilan)的御前畫家。后到安特衛普、布魯塞爾、馬連、科倫、密得堡、布魯日和根特等地旅行,備受禮遇。1521年7月返回故里,健康情形轉壞,但他仍然筆耕不輟,直至去世。
丟勒是北部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當時的德國正處于其歷史上最為暗淡的一段時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亂,饑荒和瘟疫(黑死?。o情地奪去大批人的生命,社會矛盾的激化。這使德國的文化與藝術疲弱不振,外于嚴重的低迷狀態。與此同時,以意大利為首的歐洲各國卻已經先后走出中世紀,進入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開放與繁榮時期,人文主義的光輝已經照亮歐洲大陸。于是,作為一個德國藝術家,丟勒只能在一個代表著過去的落后國度里苦苦追求和傳播著“現代”歐洲的先進思想。
這位天才少年已經準備好了要獨自一人將現代文化引進德國。只是,他那充滿好奇和疑惑的目光和基督式的指示性手指表明,不同于意大利文藝復興對于人與人的世界的欣喜觀看,也不同于荷蘭文藝復興對于外部世界的執拗關注,德國的文藝復興將略帶苦澀地凝視人自身。而這將使他成為一個充滿矛盾的獨行者和先鋒派。
作為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丟勒相信藝術家必須要深入觀察自然和竭力發現宇宙的秘密,以揭示和表現美。但與此同時,他又堅持其半中世紀的信念,認為藝術家連同其藝術應是上帝的工具。當米開朗基羅以大衛雕像(1501-1504)展現人的完美和新生時,丟勒以同樣高超的技法創作了蝕版畫《圣尤斯塔斯》(1501),將這位殉教者與神跡相遇的景象表現的如人間樂園。不過,他在那個時期的代表作則是稍早一點創作的《啟示錄》木刻組畫,其在內容和表現風格上更明顯帶有哥特式教誨性小型畫像的特征。
同達芬奇一樣,丟勒也具有科學的頭腦,因而曾深研數學和透視學并寫下了大量筆記和論著,在透視法和人體解剖學方面,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的繪畫作品。他同時還研究建筑學,發明了一種建筑學體系。丟勒還是位美術理論家,著有《繪畫概論》和《人體解剖學原理》。他使德國藝術擺脫哥特式藝術的影響和束縛,走向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現實主義藝術道路。他把當時幼稚的版畫藝術推向完美的新階段。他支持當時的宗教改革運動,同情農民戰爭,曾主動為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的宣傳冊子繪制版畫插圖,并以農民戰爭紀念碑的設計來終結自己的創作道路。
其畫的動植物素描之精確完全可以同達芬奇所留下的相媲美,但同時他又對《啟示錄》中記載的各種怪獸的存在深信不疑。因此丟勒不僅是畫家,而且是數學家、機械師、建筑學家,他曾創立了筑城學理論。
他平生不停的旅行,足跡之廣,眼界之闊在當時幾乎無人可與比肩,可又始終保留著一些農民式的愚昧和狹隘。他相信理性和知識會使人成為高貴的存在,卻又對于人的不完美有一種深刻的意識。
他出身于一個中世紀的工匠之家并生活在藝術家地位最為低下的國度,卻成為當時歐洲最為獨立和驕傲的藝術家。作為“自畫像之父”,他是歐洲第一位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畫家,從而成為倫勃朗的先聲。他多少已經意識到藝術會使其不朽,卻終其一生為死亡正在迫近的念頭所追索而無法擺脫肉體將要消失所帶來的恐懼。就藝術風格而言,盡管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但其置身于其中的德國傳統卻使其藝術多少保留了一點中世紀哥特式遺風,同時又令人驚訝地率先展現出些巴洛克特征。
丟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油畫、素描草圖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畫最具影響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畫和銅版畫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啟示錄》、《基督大難》、《小受難》、《男人浴室》、《海怪》、《浪蕩子》、《偉大的命運》、《亞當與夏娃》、《騎士、死亡與惡魔》等。他的水彩風景畫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些作品氣氛和情感表現得極其生動。
1523年末,丟勒開始寫自傳,不僅作了自己一生的回顧,而且敘述了他的雙親和他十七個兄弟姊妹及他自己的生平遭遇。當時在世的只剩下他的一個弟弟。
1525年,丟勒的重要著作“量度藝術教程”出版。因此,他躍居文藝復興時期第一流藝術理論家之列。1526年,是丟勒創作杰出肖像的一年,如《伊司馬斯·范·鹿特丹》,成為他最偉大的一幅人物杰作。
1527年,丟了第二部科學著作《筑城原理》出版。1928年,《人體解剖學原理》脫稿,這是他二十七年來對人體解剖學研究的結晶??上?,他沒有看到這部著作的巨大影響。五十七歲的丟勒,從荷蘭歸來后,體力衰弱,屢為病魔侵擾,這顆燦爛的文化巨星于1528年4月6日突然隕落了。
映像派畫家有哪些??
愛德華·馬奈 :(Edouard Manet 1832-1883)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
克勞德·莫奈 :(Gaude Monet 1840-1926)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保羅·塞尚 :(Paul Cezanne,1839-1906)
埃德加·德加 :(Edgar Dagas 1834-1917)
阿爾弗萊德·西斯萊 :(Alfred Sisley,1839-1899)
保羅·高更 : ( Paul Gauguin,1848-1903)
文森特·凡高 :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莫奈:(G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創始人之一。最初從師布丹學習,后轉向外光的描寫。馬奈和透納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在色彩運用上很有建樹。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蓮》,《魯昂大教堂》等。
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
他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革新技法,善于運用鮮明響亮的色彩,簡潔準確的筆觸,以及減少中間色調,加強明暗對比等方法來作畫。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現外光方面和肖像畫方面。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奧林匹亞》等。
德加:(Edgar Dagas 1834-1917)
擅于從不尋常的角度描繪對象瞬間的動態,描繪在燈光下、日光下人物與物體的溫和色彩。題材多取自于芭蕾舞劇院、咖啡館和賽馬場等。他除了用油畫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后期亦作雕塑。作品有《舞蹈課》,《巴黎歌劇院樂隊席》,《洗衣婦》,《舞臺上的舞女》等。
雷諾阿:(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以油畫著稱,亦作雕塑和版畫。曾從師于格萊爾,在創作上能把傳統畫法與印象派方法相結合。以絢麗透明的色彩,表現陽光與空氣的顫動與明朗的氣氛,獨具風格。作品有《包廂》,《陽光下的裸婦》,《加萊特磨坊的舞會》等。
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后期印象派畫家之一。以躍動的線條,凸起的色彩表達主觀感受和激動情緒。作品有《向日葵》等。
一、愛德華·馬奈(3幅)
1、《吹短笛的男孩》1866 愛德華·馬奈 161×97cm 奧賽博物館
2、《酒館女招待》1879 愛德華·馬奈 77.5×65cm 奧賽博物館
3、《白色牡丹花》1864 愛德華·馬奈 31×46.5cm 奧賽博物館
二、埃德加·德加(4幅)
4、《舞蹈課》1873-1876 埃德加.德加 85×75cm 奧賽博物館
5、《咖啡館,又名苦艾酒館》1875-76 埃德加.德加 92×68cm 奧賽博物館
6、《證券所人像》1878-1879 埃德加.德加 100×82cm 奧賽博物館
7、《年輕女人像》1867 埃德加.德加 27×22cm 奧賽博物館
三、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4幅)
8、《半身像,陽光的效果》 1865 雷諾阿 81×65cm 奧賽博物館
9、《躺著的背面裸像》1909 雷諾阿 41×52cm 奧賽博物館
10、《彈吉他的女人》1897 雷諾阿 81×65cm 里昂美術館
11、《達拉斯夫人》1872-1873 雷諾阿 47×39cm 奧賽博物館
四、早期的保羅·塞尚(6幅)
12、《三浴女》1875-1877 塞尚 22×19cm 奧賽博物館
13、《白楊樹》1879-1880 塞尚 65×80cm 奧賽博物館
14、《蓬圖瓦茲的加萊山坡》1880-1881 塞尚 60×75.6cm 路威酩軒集團藏品
15、《自畫像》1875 塞尚 64×53cm 奧賽博物館
16、《田園》1870 塞尚 65×81cm 奧賽博物館
17、《靜物:糖罐、梨和藍色的杯子》1865-1866 塞尚 30×41cm 奧賽博物館
五、弗雷德里克·巴齊耶(2幅)
18、《粉色的裙子》1864 巴齊耶 147×110cm 奧賽博物館
19、《戴牡丹花的黑女人》1870 巴齊耶 60×75cm 蒙彼利埃 法布爾博物館
六、局斯塔夫·卡耶博特(2幅)
20、《賽艇》 1878 卡耶博特 155×108cm 雷恩美術館
21、《亨利.科爾迪耶》1883 卡耶博特 65×82cm 奧賽博物館
七、尤金·布丁(2幅)
22、《圖維爾的沙灘》 1864 布丁 26×48cm 奧賽博物館
23、《安特衛普的港口》 1871 布丁 31.3×46.7cm 巴黎奧賽博物館
八、約翰-巴爾洛德·容金德(1幅)
24、《塞納河和巴黎圣母院》 1864 容金德 42×56.5cm 奧賽博物館
九、貝爾特·莫里索(1幅)
25、《芭蕾舞女演員》1879 莫里索 71×54cm 奧賽博物館
十、卡米耶·畢沙羅(7幅)
26、《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 1873 畢沙羅 61×73cm 奧賽博物館
27、《赫米達致花園一角》1877 畢沙羅 55×46cm 奧賽博物館
28、《塞納河和盧浮宮》1903 畢沙羅 46×55cm 奧賽博物館
29、《蒙福科的收獲季節》1876 畢沙羅 65×92.5cm 奧賽博物館
30、《蓬圖瓦茲附近的艾尼麗街》 1874 畢沙羅 55×92cm 奧賽博物館
31、《艾拉尼的瘋人院》1885 畢沙羅 73×60cm 格勒諾布爾美術館 奧賽館存放
32、《雪中的林間大道》1879 畢沙羅 54×65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十一、克勞德·莫奈(11幅)
33、《睡蓮,晚間效果》1907 克勞德.莫奈 100×73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34、《蒙特戈依街道:1878年6月30日節日》1878 克勞德.莫奈 81×50.5cm 奧賽博物館
35、《隆弗洛爾雪天的馬車》1867 克勞德.莫奈 65×92.5cm 奧賽博物館
36、《戈迪拜爾夫人》1868 克勞德.莫奈 217×138.5cm 奧賽博物館
37、《阿爾讓特依》1872 克勞德.莫奈 50×65cm 奧賽博物館
38、《阿爾讓特依的塞納河》1873 克勞德.莫奈 50.5×61cm 奧賽博物館
39、《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1892 克勞德.莫奈 107×74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40、《魯昂大教堂,陽光的效果,傍晚時分》 1892 克勞德.莫奈 100×65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41、《維特依教堂》1879 克勞德.莫奈 65.5×50.5cm 奧賽博物館
42、《維特依,早晨》1901 克勞德.莫奈 89×92cm 里爾美術館
43、《艾特達的馬納博特:水中倒影》1885 克勞德.莫奈 65.8×81.5cm 卡昂美術館 奧賽博物館存放
十二、阿爾弗萊德·西斯萊(5幅)
44、《莫瑞橋》1893 西斯萊 65×73 cm 奧賽博物館
45、《魯弗申的花園小路》1873 西斯萊 1873 奧賽博物館
46、《展翅的鷺》1867 西斯萊 100×79cm 蒙彼利埃,法布爾博物館
47、《從巴迪儂的花城望去得蒙馬特高地》1869 西斯萊 70×117cm 格勒諾布爾美術館
48、《拉賽勒圣克羅的栗子樹林蔭路》1865 西斯萊 129.5×208cm 里昂美術館
十三、亨利·凡汀·拉圖爾(1幅)
49、《巴迪儂畫室》1870 拉圖爾 204×273.5cm 奧賽博物館
十四、斯坦尼斯拉斯·雷皮那(2幅)
50、《風景》 1869 雷皮那 30×58.5cm 奧賽博物館
51、《塞萊斯坦碼頭,瑪麗橋》 1868 雷皮那 30×50cm 奧賽博物館
后印象派代表人物: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梵高摒棄了一切后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于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
1.《夜晚的咖啡館》
2.《星夜》
3.《烏鴉群飛的麥田》
4.《割耳朵后的自畫像》
5.《十四朵向日葵》
6.《鳶尾花》
保羅·塞尚
后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派之間的重要畫家。
1.僧侶肖像
2.田園詩
3.縊死者之屋
4.肖凱肖像
5.圣維克多山
6.玩紙牌者
7.浴女們
保羅·高更 1848年生于巴黎。
一個狂熱于戀愛,為了理想而甘愿犧牲自己并且強使人接受為種理想,溫柔而無聊,天真而狡黠,猶豫而堅定的藝術家.
1.《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2.布列塔尼的豬倌
3.雅各與天使搏斗
4.黃色的基督
5.美麗的恩琪拉
6.塔希提的年輕姑娘
7.游魂
喬治·修拉(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1891年)
他的藝術活動大約從1880年,即印象主義①進入危機階段才開始的。因此,修拉屬于后印象主義畫家這一代。
創造點彩派(pointillism)
1.《大碗島上的一個星期日》
2.揮鋤的農民
3.安涅爾浴場
4.庫布瓦的塞納河
5.格拉弗林的運河
6.馬戲院
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
1 2004 紐約蘇富比 拿煙斗的男孩 西班牙畢加索 10400萬美元
這幅畫是畢加索1905年創作的,當時他只有24歲,剛剛在巴黎著名的蒙瑪特高地———青年藝術家聚集的地方安頓下來。畫面集中展現了一位表情有點憂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藍色服裝,頭戴花冠,手里拿著一支煙斗,畫面的背景是兩大束色彩艷麗、活潑的花。
有關專家評價說,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筆法細膩,人物和景致都刻畫得非常生動逼真,是畢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經典的作品之一。
2 1990 紐約佳士得 加歇醫生的肖像 荷蘭 凡?高 8250萬美元
加歇醫生生于1828年, 死于1909年, 是一位精神科醫生, 與許多印象派畫家有交情, 他自己也作畫, 并收集許多美術品, 尤其是印象派作品。凡?高在信中記述他們初次見面的情形, 說他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印象。以加歇醫生為模特兒的肖像畫, 有油畫兩張, 版畫一張。關于這一幅, 凡?高認為與他在圣-雷米時期所畫的自畫像同調, 而彎曲螺旋式的線條, 則與阿爾時期的肖像畫中單純化色面可視為一體, 正可以表明加歇醫生沉郁、心煩的情緒。背景、筆觸方向、色彩的裝飾與轉調等等一切形體的要素, 都凝聚其間, 因而這張畫成為控優越的肖像畫之一。凡?高也許是為新時代婦女的肖像畫找到了一個"自然的"解決辦法,但是卻沒有解決男性的內心矛盾。在幾幅阿爾男人的肖像畫中,男人的表情明顯地帶著疑慮和緊張,在這幅作品里,人物所表現的是滿懷惆悵。這位中產階級的醫生和現代藝術品收藏家,像是一位憂郁癥患者,臉上的表情是凡?高所稱的那種"我們這個時代的肝腸寸斷的表情"(L643)。但是在概念和構圖上,這幅作品幾乎可以說是"阿爾女子"的姊妹篇。加歇神情哀傷地坐在那里,面對著兩本內容涉及女人、藝術和性的小說——那是龔古爾兄弟的小說《馬內特?薩洛蒙》和《翟米尼?拉賽特》——現代小說記者的角色由吉努太太換成了加歇醫生。俯身于法國小說的加歇醫生象征著社會新潮帶來的問題和失望,而那位阿爾女人卻對著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作品若有所思地面露微笑,完全是個熱心腸、樂于助人的角色。
3 1990 紐約蘇富比 紅磨房街的舞會 法國 雷諾阿 7810萬美元
印象主義在19世紀60一70年代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是反對古典畫派和沉緬在中世紀騎士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在19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印象主義畫家提倡戶外寫生,直接描繪在陽光下的物象,從而摒棄了從16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并根據畫家自己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在這方面印象主義畫家還從荷蘭小畫派、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英國畫家特納和康斯太勃爾等人那里接受了有益的經驗。從印象主義開始,歐洲的畫家們試圖使繪畫擺脫文學的影響,更多地注意繪畫語言本身。在印象主義內部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畫家群。一是以德加為代表;一是以莫奈為代表。當然也有的畫家介于兩種類型之間。早在60年代,一群有探索和創新精神的青年人,對保守的官方沙龍壓制青年的創造精神深感不滿,他們以庫爾貝當年反對官方藝術的斗爭精神為榜樣,團結在受到官方沙龍冷淡和買落的、富有探新勇氣的馬奈周圍,形成一個與官方沙龍相對立的集團。這些畫家不定期地在巴黎的蓋爾波瓦餐館和新雅典餐館,以及在巴齊耶與雷諾阿的共同畫室會晤,并到塞納河畔直接對景寫生。經常參加聚會的畫家有莫奈、雷諾阿、畢沙羅、巴齊耶、塞尚等,評論家有杜瑞和利維拉,資助這個聚會的有畫商杜朗一魯耶。
1874年4月,這群青年畫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攝影師那達爾(Na-dar)的工作室舉辦展覽,他們自稱為“無名的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協會”。參加展出的有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莫里索、基約曼等人。在展品中莫奈油畫《印象?日出》的標題被一位保守的記者路易?勒魯瓦在文章中借用作為嘲諷,稱這次展覽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印象主義”由此而得名。
4 2002 倫敦蘇富比 對無辜者的大屠殺 荷蘭德斯魯本斯 4950萬英鎊(7500美元2002年)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Rubens,1577-1640)是一位偉大的人文主義畫家,即使宗教神話是他創作的主要題材,但他還是以世俗的人物和自然去描繪神界人物,正如法國美術史家丹納所言:他的作品表面上涂著一層天主教的圣油,而骨子里的風俗、習慣、思想感情,一切都是是異教的。在魯本斯的作品中體現出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美好理想、豐富的想象力,通過藝術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歡樂,他善于運用健康豐滿、生機勃勃的形象,洋溢著樂觀與激情的性格,去表現自己的審美理想與趣味。由于他所處的上流社會環境,迎合上層貴族的審美要求,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尤其是婦女幾乎都是貴婦人,體態胖肥,皮膚細嫩,騷首弄姿,扭捏作態,而男子都是浪蕩公子一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蘭德斯貴族資產者的追求享樂和驕奢淫逸的生活情趣。魯本斯一生創作極為豐盛,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場面,強烈的運動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戲劇性情節;對比鮮明、響亮飽滿的色彩;流動的線條、激動人心的畫面藝術效果,給人以一種富麗堂皇、華美火熱、歡騰鼓舞的藝術感受。
5 1998 紐約佳士得 沒有胡子的自畫像 荷蘭 凡?高 7150萬美元
《沒胡子的自畫像》是凡高的最后一幅自畫像,畫于1889年,這一年他的母親70歲。雖然早年因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關系緊張,平時不常聯系,但在母親生日那天,為了讓母親對自己的健康放心,凡高決定送一張自畫像給她。凡高把自己畫得比現實中要顯得健康、年輕、整潔許多,然而這些都無法掩飾他眼底的絕望和孤獨。
最后凡高給了母親一張畫著阿爾臥室的畫,而把這張掛在了自己的墻上。
6 2002年 毆打嬰兒 魯本斯7350萬歐元(6610美元2002年)
魯本斯的作品有著豐富的想像力,表達出了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美好的理想,通過藝術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歡樂,他善于運用健康豐滿、生機勃勃的形象,洋溢著樂觀與激情的性格,去表現自己的審美理想與趣味。這幅《毆打嬰兒》于2002年以7350萬歐元出售。
7 1999年 靜物 保羅?塞尚 6050萬美元。
后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派之間的重要畫家。
塞尚由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介紹加入印象派,并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有人依他的風格也歸於后印象派。
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的整體關系。有時候甚至為了尋求各種關系的和諧而放棄個體的獨立和真實性。
8 2000 紐約佳士得 雙臂抱胸的婦女 西班牙畢加索 5560萬美元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人們試圖劃分畢加索的創作階段。但這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他每兩三年都要用一些繪畫上的創造發明把批評家們難住……研究者們規定了許許多多時期:“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黑人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抽象主義時期”。
9 1987 紐約蘇富比 鳶尾花 荷蘭 凡?高 5390萬美元
《鳶尾花》于1889年5月完成。鳶尾花是同向日葵一樣,凡高似乎也喜歡畫這種植物。1892年,唐基(凡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價格將這幅畫賣給了評論家奧克塔夫?米爾博--凡高最早的賞識者之一。這幅畫像許多其他的凡高的畫一樣,在他死后不斷地買賣。1988年在拍賣會上,有人叫出了5300萬美元的天價。
10 1989 巴黎拍賣行 皮耶瑞特的婚禮 西班牙畢加索 5170萬美元
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20歲(1901年)好友卡薩吉瑪斯因失戀自殺,觸發畢卡索以藍色調作畫,藍色時期開始。當他1905遇見一位名叫佛蘭多的女孩時, 他們兩個相愛,畢卡索藍色時期結束了
這是我自己整理的忙了一個多小時~~~
哪些畫家屬于印象派?
莫奈:(G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創始人之一。最初從師布丹學習,后轉向外光的描寫。馬奈和透納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在色彩運用上很有建樹。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蓮》,《魯昂大教堂》等。
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
他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革新技法,善于運用鮮明響亮的色彩,簡潔準確的筆觸,以及減少中間色調,加強明暗對比等方法來作畫。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現外光方面和肖像畫方面。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奧林匹亞》等。
德加:(Edgar Dagas 1834-1917)
擅于從不尋常的角度描繪對象瞬間的動態,描繪在燈光下、日光下人物與物體的溫和色彩。題材多取自于芭蕾舞劇院、咖啡館和賽馬場等。他除了用油畫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后期亦作雕塑。作品有《舞蹈課》,《巴黎歌劇院樂隊席》,《洗衣婦》,《舞臺上的舞女》等。
雷諾阿:(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以油畫著稱,亦作雕塑和版畫。曾從師于格萊爾,在創作上能把傳統畫法與印象派方法相結合。以絢麗透明的色彩,表現陽光與空氣的顫動與明朗的氣氛,獨具風格。作品有《包廂》,《陽光下的裸婦》,《加萊特磨坊的舞會》等。
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后期印象派畫家之一。以躍動的線條,凸起的色彩表達主觀感受和激動情緒。作品有《向日葵》等。
一、愛德華·馬奈(3幅)
1、《吹短笛的男孩》1866 愛德華·馬奈 161×97cm 奧賽博物館
2、《酒館女招待》1879 愛德華·馬奈 77.5×65cm 奧賽博物館
3、《白色牡丹花》1864 愛德華·馬奈 31×46.5cm 奧賽博物館
二、埃德加·德加(4幅)
4、《舞蹈課》1873-1876 埃德加.德加 85×75cm 奧賽博物館
5、《咖啡館,又名苦艾酒館》1875-76 埃德加.德加 92×68cm 奧賽博物館
6、《證券所人像》1878-1879 埃德加.德加 100×82cm 奧賽博物館
7、《年輕女人像》1867 埃德加.德加 27×22cm 奧賽博物館
三、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4幅)
8、《半身像,陽光的效果》 1865 雷諾阿 81×65cm 奧賽博物館
9、《躺著的背面裸像》1909 雷諾阿 41×52cm 奧賽博物館
10、《彈吉他的女人》1897 雷諾阿 81×65cm 里昂美術館
11、《達拉斯夫人》1872-1873 雷諾阿 47×39cm 奧賽博物館
四、早期的保羅·塞尚(6幅)
12、《三浴女》1875-1877 塞尚 22×19cm 奧賽博物館
13、《白楊樹》1879-1880 塞尚 65×80cm 奧賽博物館
14、《蓬圖瓦茲的加萊山坡》1880-1881 塞尚 60×75.6cm 路威酩軒集團藏品
15、《自畫像》1875 塞尚 64×53cm 奧賽博物館
16、《田園》1870 塞尚 65×81cm 奧賽博物館
17、《靜物:糖罐、梨和藍色的杯子》1865-1866 塞尚 30×41cm 奧賽博物館
五、弗雷德里克·巴齊耶(2幅)
18、《粉色的裙子》1864 巴齊耶 147×110cm 奧賽博物館
19、《戴牡丹花的黑女人》1870 巴齊耶 60×75cm 蒙彼利埃 法布爾博物館
六、局斯塔夫·卡耶博特(2幅)
20、《賽艇》 1878 卡耶博特 155×108cm 雷恩美術館
21、《亨利.科爾迪耶》1883 卡耶博特 65×82cm 奧賽博物館
七、尤金·布丁(2幅)
22、《圖維爾的沙灘》 1864 布丁 26×48cm 奧賽博物館
23、《安特衛普的港口》 1871 布丁 31.3×46.7cm 巴黎奧賽博物館
八、約翰-巴爾洛德·容金德(1幅)
24、《塞納河和巴黎圣母院》 1864 容金德 42×56.5cm 奧賽博物館
九、貝爾特·莫里索(1幅)
25、《芭蕾舞女演員》1879 莫里索 71×54cm 奧賽博物館
十、卡米耶·畢沙羅(7幅)
26、《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 1873 畢沙羅 61×73cm 奧賽博物館
27、《赫米達致花園一角》1877 畢沙羅 55×46cm 奧賽博物館
28、《塞納河和盧浮宮》1903 畢沙羅 46×55cm 奧賽博物館
29、《蒙福科的收獲季節》1876 畢沙羅 65×92.5cm 奧賽博物館
30、《蓬圖瓦茲附近的艾尼麗街》 1874 畢沙羅 55×92cm 奧賽博物館
31、《艾拉尼的瘋人院》1885 畢沙羅 73×60cm 格勒諾布爾美術館 奧賽館存放
32、《雪中的林間大道》1879 畢沙羅 54×65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十一、克勞德·莫奈(11幅)
33、《睡蓮,晚間效果》1907 克勞德.莫奈 100×73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34、《蒙特戈依街道:1878年6月30日節日》1878 克勞德.莫奈 81×50.5cm 奧賽博物館
35、《隆弗洛爾雪天的馬車》1867 克勞德.莫奈 65×92.5cm 奧賽博物館
36、《戈迪拜爾夫人》1868 克勞德.莫奈 217×138.5cm 奧賽博物館
37、《阿爾讓特依》1872 克勞德.莫奈 50×65cm 奧賽博物館
38、《阿爾讓特依的塞納河》1873 克勞德.莫奈 50.5×61cm 奧賽博物館
39、《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1892 克勞德.莫奈 107×74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40、《魯昂大教堂,陽光的效果,傍晚時分》 1892 克勞德.莫奈 100×65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41、《維特依教堂》1879 克勞德.莫奈 65.5×50.5cm 奧賽博物館
42、《維特依,早晨》1901 克勞德.莫奈 89×92cm 里爾美術館
43、《艾特達的馬納博特:水中倒影》1885 克勞德.莫奈 65.8×81.5cm 卡昂美術館 奧賽博物館存放
十二、阿爾弗萊德·西斯萊(5幅)
44、《莫瑞橋》1893 西斯萊 65×73 cm 奧賽博物館
45、《魯弗申的花園小路》1873 西斯萊 1873 奧賽博物館
46、《展翅的鷺》1867 西斯萊 100×79cm 蒙彼利埃,法布爾博物館
47、《從巴迪儂的花城望去得蒙馬特高地》1869 西斯萊 70×117cm 格勒諾布爾美術館
48、《拉賽勒圣克羅的栗子樹林蔭路》1865 西斯萊 129.5×208cm 里昂美術館
十三、亨利·凡汀·拉圖爾(1幅)
49、《巴迪儂畫室》1870 拉圖爾 204×273.5cm 奧賽博物館
十四、斯坦尼斯拉斯·雷皮那(2幅)
50、《風景》 1869 雷皮那 30×58.5cm 奧賽博物館
51、《塞萊斯坦碼頭,瑪麗橋》 1868 雷皮那 30×50cm 奧賽博物館
后印象派代表人物: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梵高摒棄了一切后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于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
1.《夜晚的咖啡館》
2.《星夜》
3.《烏鴉群飛的麥田》
4.《割耳朵后的自畫像》
5.《十四朵向日葵》
6.《鳶尾花》
保羅·塞尚
后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派之間的重要畫家。
1.僧侶肖像
2.田園詩
3.縊死者之屋
4.肖凱肖像
5.圣維克多山
6.玩紙牌者
7.浴女們
保羅·高更 1848年生于巴黎。
一個狂熱于戀愛,為了理想而甘愿犧牲自己并且強使人接受為種理想,溫柔而無聊,天真而狡黠,猶豫而堅定的藝術家.
1.《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2.布列塔尼的豬倌
3.雅各與天使搏斗
4.黃色的基督
5.美麗的恩琪拉
6.塔希提的年輕姑娘
7.游魂
喬治·修拉(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1891年)
他的藝術活動大約從1880年,即印象主義①進入危機階段才開始的。因此,修拉屬于后印象主義畫家這一代。
創造點彩派(pointillism)
1.《大碗島上的一個星期日》
2.揮鋤的農民
3.安涅爾浴場
4.庫布瓦的塞納河
5.格拉弗林的運河
6.馬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