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計時
- 今日已經過去小時
- 這周已經過去天
- 本月已經過去天
- 今年已經過去個月
萬榮蘆邑村打架事件
山西河流眾多。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全省約有24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4000平方公里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條。前5條向西、向南流,屬黃河水系;后3條向東流,屬海河水系。汾河是省內最大河流,源于管涔山腳下的雷鳴寺,長710公里,縱貫省內中部,至萬榮縣廟前村附近匯入黃河,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是省內主要農業地帶。沁河發源于太岳山二郎神溝,流經沁源、安澤、沁水、陽城等縣,而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匯入黃河,全長450公里(省境內351公里),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省境內9315平方公里),是山西水力資源最豐富的河流之一。涑水河源于絳縣橫嶺關,向南入黃河,全長196公里,流域面積5548平方公里。昕水河有南、北兩支上源,北支源于隰縣北石樓山,南支源于蒲縣東北南耀山,兩支于午城交匯,西流注入黃河,全長134公里,流域面積4321平方公里。三川河由北、東、南三川在離石縣城至交口鎮之間匯集而成,流經方山、離石、中陽、柳林4縣,流域面積41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億立方米。海河在山西境內長400余公里,流域面積占全流域面積(23.4萬平方公里)的25%,匯水面積為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桑干河在山西境內長252公里,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滹沱河在山西境內長330公里,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漳河在山西分清漳河和濁漳河兩支,清漳河流經太行山區,在黎城下清泉進入河北省,境內河長150公里,流域面積4043平方公里;濁漳河經長治盆地,在平順馬塔村流入河南省,境內河長223.2公里,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黃河流經晉、陜峽谷間,縱貫山西南北。由于河床比較大,流水急,航運困難,灌溉用水不便,但水力資源豐富,是山西可資利用的最大水源。
汾河 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長710公里,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發源于寧武縣東寨鎮管涔山脈樓山下的水母洞,周圍的龍眼泉、支鍋奇石支流,流經東寨、三馬營、宮家莊、二馬營、頭馬營、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關、寧化、壩門口、南屯、子房廟、川湖屯等村莊出寧武后,流經六個地市,34個縣市、在河津市匯入黃河。汾河流域面積39741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養育了全省41%的人民。據史料記載汾河水資源曾經十分豐富,戰國時有奏穆公“泛舟之役”;漢武帝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到唐、宋、遼、金、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經汾河入黃河、渭河,漕運到長安等地,史書稱“萬木下汾河”。直到50年代,在《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歌里,依然生動地描繪了“汾河流水嘩啦啦”的喜人景象。
汾河四周九山匯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臺樓榭,風光旖旎,自古以來,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山海經》載:“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黃河)。”《水經注》載:“汾水出太原汾陽之北管涔山。”有史以來,汾源和汾水為三晉悠久燦爛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汾源堿晉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三晉人民飲水思源,尋根感恩之處,其水之純凈甘醇、景之優美別致,自古享有三晉第一勝境之美譽。現汾源旅游景點有汾源靈沼、雷鳴寺、樓子山等,為省級旅游風景名勝區,是三晉兒女依戀、崇敬、向往之地,是全省人民民心凝聚、眾志成城的象征。
沁河 古稱沁水,也稱少水,《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張武軍于熒庭,戍郫邵,封少水”,文中的少水即沁河,當指端氏附近河段。
沁河發源于沁源縣西北部綿山東麓的二郎神溝,流經郭道鎮境 后與北源赤石橋河、東源紫紅河匯合。這與《水經注》的記載完全相合:“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遠縣羊頭山世靡谷。三源奇注,經瀉一隍,又南會三山水,歷落出,左右近溪,參差翼注之也。”
酈道元在注中把沁河東源紫紅河作為正源,所以說沁河發源于羊頭山。羊頭山亦稱謁戾山,橫亙于武鄉、沁縣、平遙、沁源交界處,赤石橋河與紫紅河皆發源于此山,在郭道鎮境與正源相匯,故曰“三源奇注,經瀉一隍”。沁河南流經交口村有白狐窯河從東匯入;在河西村有狼尾河從西匯入;在中峪鄉龍頭催有西川河從西匯入,故曰:“又南匯三水”。同時又有兩岸溪澗不斷注入,故曰“左右近溪,參差翼注之也”。這最后流經大南村出沁源縣境。
沁河又南經安澤縣、沁水縣、陽城縣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經濟源、沁陽,在武陟縣西營附近注入黃河。全長456公里,流域面積12900平方公里。在山西境內長363公里,流域面積9315平方公里。沁河是山西省內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
涑水河 發源于山西省絳縣橫嶺關陳村峪。《水經》:“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注曰:“涑水所出,俗謂之華谷,至周陽與洮水合,水源東出清野山,世人以為清襄山也。”
涑水河向西南流經山西省的聞喜縣、夏縣、運城市區、臨猗縣至永濟市伍姓湖,在弘道園村附近匯入黃河,全長196公里,流域面積5548多平方公里。
涑水河主要支流為姚暹渠,605~607年(隋大業年間)都鹽吏姚暹為保護鹽池重修而得名。姚暹渠源于聞喜,流經夏縣、運城,繞鹽池東側和北側至永濟入伍姓湖,為季節性河流。
三川河 由北川、東川、南川匯流而成,故名三川河。干流在山西省離石市以上稱北川,發源于呂梁山北段西麓方山縣的赤堅嶺,流經方山縣城,在離石市納支流東川后始稱三川河。再往下游6公里的交口鎮匯入支流南川,然后流經柳林縣城。于石西鄉西河口村注入黃河左岸。河道全長176公里,入黃口高程624米。
東川有兩個源頭,偏北的一支叫小東川,發源于呂梁山脈的骨脊山,流向為東北西南向。偏南的一條叫大東川,發源于呂梁山西麓的神林溝,經吳城鎮,以東南西北流向在車家灣匯合小東川后由東向西流經田家會,在離石市匯入三川河左岸。
南川發源于呂梁山西麓,山西省中陽縣劉家坪鄉鳳尾村界牌嶺,以北偏西方向流經中陽縣城,在離石交口鎮匯入三川河左岸。三川河干流可分為上中下游三段:由河源至圪洞鎮(方山縣城所在地)為上游,河道長49公里,比降8‰,河谷較窄,川峽相間。圪洞鎮至離石市為中游,河道長52公里,比降4.7‰,此段河谷開闊,川地平坦,水利條件較好,是當地農業生產基地。離石市以下為下游,流向轉為由東北向西南流,河道長75公里,比降3.8‰。此段由離石市至交口鎮河谷較寬,交口鎮以下至柳林縣城河谷較窄,河道曲折,川地較少,柳林縣城以下至后大成水文站河谷又放寬,平均寬800米左右,后大成以下為峽谷段,河道彎曲,水流湍急。
三川河是晉西匯入黃河北干流左岸諸多支流中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積4 161平方公里。據實測資料統計,三川河多年平均徑流量億立方米,若加上柳林縣泉水億立方米共為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可開采量億立方米,合計水資源億立方米。年最大徑流量億立方米,最小年為億立方米,最大最小比值為3。多年平均輸沙量2908萬噸,輸沙量的年際變化更大,最大年輸沙量達8350萬噸,最小年只有461萬噸,最大最小比值達18。水沙年內分配集中,汛期(7~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左右,汛期沙量則占到95%左右。沙量往往又多集中在幾次暴雨洪水中,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276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2908萬噸,流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輸沙量6989噸,若按水土流失面積平均,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0510噸,而局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侵蝕量可高達2萬噸。
昕水河 昕水河流域位居黃河中游的東岸,山西省呂梁山南端,為我國黃土高原主要殘塬溝壑分布區。發源于山西省境內的蒲縣摩天嶺,昕水河河流全長 134公里,在大寧縣西注入黃河。全流域包括蒲縣、隰縣、大寧、吉縣、永和5縣的40個鄉(鎮)和鄉寧、交口的個別自然村。流域面積為4326平方公里。昕水河流經黃土殘塬區,水量不大,含沙量高,大寧站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 億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55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2830噸。
桑干河 是海河的重要支流,其上游有源子河、恢河兩條河流。主流恢河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的管涔山分水嶺村,源子河發源于山西省左云縣的截口山。兩河在朔縣與邑村會合后始稱桑干河。桑干河流經朔縣、山陰、應縣、懷仁、大同至陽高縣尉家小堡村進入河北省境內。桑干河在山西境內的河流長度為252公里,流域面積達17142平方公里。桑干河上的主要支流有黃水河、渾河、御河等。
滹沱(Hutuo)河 繁峙縣泰戲山,向西南流經恒山與五臺山之間,至界河折向東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東流至河北省獻縣臧橋與子牙河另一支滏陽河相會。全長587公里,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陽武河、云中河、牧馬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狀排列,主要集中在黃壁莊以上,以下無支流匯入。流域內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傾斜,西部地處山西高原東緣山地和盆地,地勢高,黃土分布較厚;中部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礦;東部為平原。流域內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較重。流經山區、山地和丘陵的面積約占全流域面積的86%,河流總落差達1800余米。瑤池以上為上游,沿五臺山向西南流淌于帶狀盆地中,河槽寬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緩慢。瑤池至崗南為中游,流經太行山區,河谷深切,呈“V”形谷,寬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黃壁莊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道寬廣,最寬可達6000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漸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兩岸筑有堤防。
流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自東向西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年降水量400~700毫米,集中于夏季。地表徑流主要由降雨補給。年均徑流量約22億立方米,分布不均,以太行山東坡產流較大,愈往上游愈小。徑流的年內分配也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多水年的水量為少水年的10倍。由暴雨釀成的洪水,峰高量大,陡漲陡落,主要來自干流和冶河,多發生在7~8月。含沙量11.4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2920噸。全流域已建有崗南、黃壁莊(見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利樞紐)、孤山、下茹越、觀上、雙乳山、石板、下觀、大石門、郭莊等大中水庫10座及眾多小型水庫、塘壩,洪水災害基本控制,灌溉、發電效益顯著。流域內礦藏豐富,尤富煤。有石家莊、陽泉等城市,經濟發達。革命勝地西柏坡(見平山縣)、蒼巖山風景區及隆興寺等名勝古跡可供游覽。
滹沱河歷史名稱多異。《禮記》稱惡池或霍池。《周禮》稱厚池。戰國時稱呼淪水(呼池水)。 秦稱厚池河。東漢稱滹沱河。《史記》稱滹沱,也稱亞淪。《水經注》稱滹沱。曹魏稱呼沱河。西晉稱滹沱河。北魏曾一度改稱清寧河。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泰戲山下孤山村一帶,流經代縣、原平縣及忻定盆地,自東冶鎮以下轉入太行山東坡,從猴刎入平頂山,經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和靈壽縣,自正定縣北白店村西入境,經流縣內40多個村莊,至大豐屯村北出境入藁城縣,經無極、晉縣、深澤、安平、饒陽等縣,至獻縣老河口與滏陽新河匯合入海。
漳河 漳河在中國的水文資料里,是一條不起眼的河流。雖然流經晉冀豫,是海河的重要支流,可是其影響力卻遠不及其它的大江大河。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對于黎城乃至長治,甚至更多的地方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母親河。
漳河分濁漳河與清漳河兩支,均發源于山西境內。濁漳河有南、北、西三源,南源出于長子縣發鳩山,西源出于沁縣西北漳源村,北源出于榆社縣柳林河。濁漳河南源全長134公里,向北流至襄垣縣的甘村附近西源匯合;西源長81公里,與南源匯合后繼續向北,至襄垣縣合村口與北源匯合;北源長130公里,三源匯全后稱濁漳河,經黎城,從平順縣下馬塔營村出境入河南。山西境內河段全長231公里,流域面積11311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石梁站為8億立方米,年均輸沙量1730萬噸。清漳河東源長104公里,西源長101公里,東、西二源在左權上交漳村會合后,稱清漳河,至黎城縣東北的下清泉村注入河北省。清漳河全長142公里,流域面積4159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天然徑流量4億立方米。清濁兩源在河北省西南邊境的合漳村匯合后稱漳河。向東流至館陶入衛河。長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積(至蔡小莊)萬平方千米。
漳河觀臺以上段,兩岸地勢陡峭,河谷狹窄,水流曲折迂回,其間,有赤壁、候壁、天橋段等處天然跌障。河道出觀臺后進入丘陵地區,岳城水庫以下為平原,至館陶縣徐萬倉處與衛河匯流后入衛運河。漳河是一條游蕩型河道,素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從明朝(公元1368年)至1942年的575年中,較大改道有50次之多,決口次數數不勝數。《海河流域綜合規劃》中說,海河發源于地處山西省境內的漳河,以此計算海河全長1032公里。此外,有的水利專家還認為,海河發源地應是漳河的上游濁漳河,以此計算海河全長1329公里。
漳河是一條從歷史中流出來的河流。漳河發源地之一,長子縣發鳩山,是一個凝結著神話傳說的地方。實際上,山西大學文學院院長劉毓慶曾大膽斷言,“晉東南叢生的英雄神話乃是文明初始的曙光”,“華夏文明的曙光破曉于晉東南”。只有晉東南的眾多的神話傳說——這種口頭相傳的歷史,才能將中華文明的五千年串起來。許多神話和民間傳說中,那些最被人們津津樂道和膾炙人口的故事,如女媧補天,炎帝嘗百草、精衛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黃帝蚩尤之戰、夸父追日、堯舜禪讓、成湯禱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黨或和上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李月明先生說,山西襄垣可能是河洛發源地之一。河出圖、洛出書很可能就是漳河出圖,襄垣羅山出書!此說僅供參考。漳河源頭之一的發鳩山,即精衛填海的故事原發地。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本名女娃。黎城縣的隋代《寶泰寺碑記》就稱此地為“炎帝獲嘉禾之地”。作家鈕宇大先生通過文獻和實地考查推斷出,千古圣帝堯是黎城人。箕山、曬布崖、洗耳河、許由洞、彭祖古居“彭莊”等人文遺跡為“許由洗耳”等民間傳說留下的不只是佐證,很可能就是真實歷史發生的舞臺。
四川達縣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達縣 達縣河市機場
上古屬巴地。夏屬梁州。商(殷)、周屬雍州。春秋、戰國屬巴國。秦、西漢屬巴郡宕渠縣。東漢永元年間(89一104),析宕渠縣東境置宣漢縣,以宣揚漢王朝德威故名,隸益州巴郡。建安六年(201),隸巴西郡。建安二十三年,隸宕渠郡。 蜀漢建興五年(227),宣漢縣屬巴西郡。延熙時(238一257)隸宕渠郡。后,隸巴西郡。 西晉武帝時(265一289),宣漢縣省。惠帝永熙時(290)復置,隸梁州宕渠郡。 成漢宣漢縣隸宕渠郡。 東晉宣漢縣隸宕渠郡。 南朝宋永初(420一422),析宕渠郡宣漢縣置巴渠郡,領宣漢、始興、巴渠、東關、新安、下蒲、晉興七縣。 南朝齊始興縣、宣漢縣隸巴渠郡。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廢巴渠郡置萬州,實行“土斷”,宣漢縣治北遷,隸并州南晉郡。始興縣改石城縣(一說大同二年宣漢改石城,一說西魏廢帝二年宣漢改石城),隸開巴郡。石城縣以治西石城山得名。新置三岡縣,隸新安郡,大同中(535一545),置永康縣,并 達縣
置萬榮郡,隸萬州。 北朝西魏廢帝二年(553),以萬州居四達之地,改名為通州。石城縣隸通州開巴郡。三岡縣隸新寧郡。永康縣隸羅州萬榮郡。 北朝北周保定四年(564),永康縣改隸萬州萬榮郡。 隋開皇元年(581),石城縣、三岡縣隸通州開巴郡,永康縣隸萬州。開皇二年,省萬州,永康縣隸清化郡。開皇三年,省蛇龍、新寧縣入石城縣隸通州。永康縣改隸巴州。開皇十八年,改石城縣為通川縣(一說開皇三年改石城縣為通川縣,一說大業初置遭川縣)0,改永康縣為永穆縣。大業三年(607),改通州為通川郡,通川縣、三岡縣隸通川郡。巴州改清化郡,永穆縣隸清化郡。 唐武德元年(618),通川郡改通州。通川縣、三岡縣隸通州。武德二年,析通川縣東境復置新寧縣,析通川縣北境置思來縣,隸通州。析永穆縣北境置恒豐縣,析永穆縣西境置太平縣,隸萬州。武德三年,置通州總管府,轄通 達縣
、萬等八州。通川、思來、三岡縣隸通州。永穆、恒豐、太平縣隸萬州。武德七年,改通州總管府為都督府。通州、萬州及屬縣隸通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省思來縣入通川縣,廢萬州,撤太平、恒豐縣入永穆縣,隸通州。貞觀五年,廢都督府。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通川、永穆、三岡縣隸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復州名。寶歷元年(825),廢三岡縣。大中五年(851),復置,隸通州。 五代通川、永穆、三岡縣均隸通州。 宋乾德三年(965)),改通州為達州。通川、永穆、三岡縣隸達州。咸平二年(999),永穆縣改名永睦縣。熙寧六年(1073),省三岡縣入通川縣。七年,省石鼓縣入通川縣、永睦縣、新寧縣。靖康間(1126),州治遷城東50里捍城山。 元至元十七年(1280),州治從捍城山復還舊址。至元二十二年,省東鄉、巴渠、通明、永睦縣,通川縣隸達州。 明洪武九年(1376),省通川縣入達州,降達州為縣級州(一說改達州為達縣))。正德九年(1514),復升為府級州,轄東鄉、太平縣。 清雍正六年(1728),達州升為直隸州,隸川東道。嘉慶七年(1802),改達州為綏定府,取達州的達字為縣名,增設達縣為附郭首縣。 中華民國民國2年(1913),廢府存縣,隸川東道。民國3年,改隸東川道。民國6至22年,顏德基、余際唐、劉寶善、劉存厚等軍閥先后割據達縣,實行防區制,政區制名存實亡。民國24年,達縣隸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蘇維埃時期1933年10至12月和l934年8月至1935年2月,達縣隸綏定道,屬川陜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達縣隸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52年10月,隸四川省達縣專區。1968年9月,隸四川省達縣地區。 1997年,達縣面積2737平方千米,人口123萬,轄10個鎮、66個鄉:南外鎮、石橋鎮、河市鎮、亭子鎮、麻柳鎮、景市鎮、趙家鎮、大樹鎮、石梯鎮、堡子鎮、福善鄉、大風鄉、江陽鄉、檀木鄉、東興鄉、安仁鄉、葫蘆鄉、大灘鄉、花紅鄉、新勝鄉、黃庭鄉、南岳鄉、東照鄉、黃都鄉、萬家鄉、碗廠鄉、平灘鄉、百節鄉、大埡鄉、映山鄉、雙廟鄉、碑高鄉、木子鄉、馬家鄉、新興鄉、幺塘鄉、金埡鄉、石板鄉、斌郎鄉、渡市鄉、罐子鄉、陳家鄉、申家鄉、草興鄉、木頭鄉、龍會鄉、管村鄉、九嶺鄉、金檀鄉、大堰鄉、趙固鄉、福壽鄉、橋灣鄉、滴河鄉、銀鐵鄉、新進鄉、五四鄉、香隆鄉、永進鄉、洛車鄉、道讓鄉、沿河鄉、虎讓鄉、高坪鄉、米城鄉、檬雙鄉、江陵鄉、龍灘鄉、新溪鄉、碑廟鄉、北山鄉、梓桐鄉、青寧鄉、安云鄉、金石鄉、雙龍鄉。縣政府駐南外鎮。(后雙龍鄉劃歸通川區) 2000年,達縣轄14個鎮、6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25899人,其中: 南外鎮 101031 、亭子鎮 30031 、麻柳鎮 27531 、大樹鎮 19812 、景市鎮 20553 、趙家鎮 18593、 河市鎮 32297 、石板鎮 20393 、渡市鎮 28549 、管村鎮 19608 、石梯鎮 19336 、石橋鎮 25760 、堡子鎮 13551 、碑廟鎮 19475、 福善鄉 12604、 大風鄉 9746、 江陽鄉 9527 、檀木鄉 17293 、東興鄉 16269、 安仁鄉 11223 、葫蘆鄉 5353 、大灘鄉 8984 、花紅鄉 10678、 新勝鄉 6317 、黃庭鄉 7789 、南岳鄉 20846 、東照鄉 9517 、黃都鄉 15936 、萬家鄉 19466 、碗廠鄉 8493 、平灘鄉 13828、 百節鄉 11991 、大埡鄉 6686 碑、高鄉 11084 、馬家鄉 14816 、木子鄉 15169 、雙廟鄉 19365 、映山鄉 7572 、金埡鄉 14022 、斌郎鄉 16650 、幺塘鄉 9002 、新興鄉 11064、 陳家鄉 12515、 龍會鄉 14961、 罐子鄉 18959 、申家鄉 10517 、草興鄉 8500、 木頭鄉 10696 、金檀鄉 13709 、大堰鄉 13006 、趙固鄉 17905 、九嶺鄉 16558 、福壽鄉 11024、 橋灣鄉 14832 、滴河鄉 8171 、新進鄉 7664 、五四鄉 12634 、銀鐵鄉 8494 、沿河鄉 10799 、香隆鄉 7020 、永進鄉 13316 、洛車鄉 9780、 道讓鄉 7965 、虎讓鄉 13242 江、陵鄉 16878 、新溪鄉 7066 、高坪鄉 6929 、米城鄉 8495、 檬雙鄉 6723 、龍灘鄉 8810 、梓桐鄉 10859 、北山鄉 19220 、金石鄉 16051 、安云鄉 12287 、青寧鄉 12504。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侗族、瑤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達縣紅三十軍政治部舊址
[2]2004年2月1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號)同意達縣撤銷新進、福壽、滴河、新溪、高坪、檬雙、映山、大埡、新勝、新興、東照、碗廠12個鄉:將原新進鄉所屬的行政區域并入石橋鎮,鎮政府駐石橋河。將原福壽鄉所屬的立石、鄧家、水塘、蹬子、長安寨、磨山、固家、石成、四埡9個村的行政區域并入石梯鎮,鎮政府駐石梯場。將原福壽鄉南井村所屬的行政區域并入趙固鄉,鄉政府駐趙家場。將原滴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并入橋灣鄉,鄉政府駐橋灣河。將原新溪鄉所屬的四溪寺、大寨梁、香仁坪、青竹山4個村和原高坪鄉蹬子河村所屬的的行政區域并入江陵鎮,鎮政府駐江陵溪。將原高坪鄉所屬的山坪、長灘、耿石、長埡、煙燈、尖山6個村和原新溪鄉所屬的石埡口、楊家巖2個村的行政區域并入堡子鎮,鎮政府駐堡子嶺。 將原檬雙鄉所屬的松坪、檬子、沖天、匡坪、五豐、尚寺、黃龍7個村的行政區域并入米城鄉,鄉政府駐米城。將原檬雙鄉小鑼村所屬的行政區域并入龍灘鄉,鄉政府駐龍灘河。將原映山鄉所屬的行政區域并入雙廟鄉,鄉政府駐雙廟場。將原大埡鄉所屬的柳樹灣、寨子、牛家廟、洞山、廠子、墮鼓石6個村的行政區域并入景市鎮,鎮政府駐景市廟。將原大埡鄉金剛村所屬的行政區域并入石板鎮,鎮政府駐石板店。將原新勝鄉所屬的行政區域并入麻柳鎮,鎮政府駐麻柳場。將原新興鄉所屬的行政區域并入河市鎮,鎮政府駐
達縣教育(3張)河市壩。將原東照鄉所屬的行政區域并入大樹鎮,鎮政府駐大樹壩。將原碗廠鄉所屬的行政區域并入萬家鎮,鎮政府駐萬家壩。 2004年9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8號)同意達縣新建檬雙鄉,將米城鄉所屬的松坪、檬子、沖天、匡坪、五豐、尚寺、黃龍7個村及檬雙社區居委會和龍灘鄉的小鑼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檬雙鄉管轄,鄉政府駐檬子場。 2004年底,達縣轄21個鎮(南外、石橋、河市、亭子、麻柳、景市、趙家、大樹、石梯、堡子、渡市、管村、碑廟、石板、南岳、檀木、江陵、福善、萬家、金埡、百節)、43個鄉(大風、江陽、東興、花紅、大灘、安仁、葫蘆、黃庭、黃都、平灘、雙廟、馬家、木子、碑高、幺塘、斌郎、罐子、陳家、申家、木頭、草興、龍會、九嶺、金檀、大堰、趙固、橋灣、五四、沿河、銀鐵、香隆、道讓、洛車、永進、檬雙、龍灘、米城、虎讓、北山、安云、梓桐、金石、青寧)。
中國近期發生的各大災難事件
2008年1月10日開始——中國華中、華南的湖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級行政區開始遭遇持續大規模雪災,造成重大損失。2008年4月28日——安徽省阜陽市已有3321名兒童感染EV71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全國除吉林省,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均有震感,共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2008年9月13日——國內發生大型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安全事故造成患兒6244例2009年4月17日20時37分 臺灣發生里氏5.5級地震2009年04月07日 在四川北川發生4.6級地震2009年4月18日11時56分中國吉林省琿春市與俄羅斯交界發生5.3級深源地震2009年5月10日22時47分黑龍江省綏化市安達市太平莊鎮發生4.5級地震2009年5月16日 新西蘭北部的克馬德克群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6.7級地震2009年05月17日 美國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島附近地區于當地時間16日遭受20多次地震襲擊震級不等最強一次為5.9級2009年5月21日20時33分(北京時間) 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和皮山縣交界發生5.2級地震2009年6月18日凌晨1時17分臺灣地區發生里氏規模5.1級有感地震2009年6月30日02時03分綿竹市發生5.6級地震2009年7月9日19時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發生6.0級地震。12月14日 新疆哈密發生5.1級地震2009年12月21日5時31分,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松原市長嶺縣、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約8公里。 12月20日 臺灣花蓮海域發生6.8級地震致1死12傷(2010-01-01 11:04)西 藏自治區日 喀則 地區仲 巴縣發生5.0級地震(2010-01-24 10:59)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萬榮縣交界發生4.8級地震(2010-01-31 07:24)四川省遂寧市市轄區、重慶市潼南縣交界發生5.0級地震(2010-02-18 09:55)中、俄交界發生6.5級地震(2010-02-22 14:00)臺灣花蓮海域發生5.1級地震(2010-02-25 13:17)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元謀縣交界發生5.1級地震(2010-02-26 13:16)西 藏自治區日 喀則 地區定日縣發生5.0級地震(2010-02-26 09:31)臺灣花蓮海域發生5.1級地震3月6日,唐山4.5級地震2010年4月14日07時49分 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2008年1月10日開始——中國華中、華南的湖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級行政區開始遭遇持續大規模雪災,造成重大損失。
2008年4月28日——安徽省阜陽市已有3321名兒童感染EV7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全國除吉林省,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均有震感,共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2008年9月13日——國內發生大型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安全事故造成患兒6244例
2009年4月17日20時37分 臺灣發生里氏5.5級地震
2009年04月07日 在四川北川發生4.6級地震
2009年4月18日11時56分中國吉林省琿春市與俄羅斯交界發生5.3級深源地震
2009年5月10日22時47分黑龍江省綏化市安達市太平莊鎮發生4.5級地震
2009年5月16日 新西蘭北部的克馬德克群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6.7級地震
2009年05月17日 美國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島附近地區于當地時間16日遭受20多次地震襲擊震級不等最強一次為5.9級
2009年5月21日20時33分(北京時間) 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和皮山縣交界發生5.2級地震
2009年6月18日凌晨1時17分臺灣地區發生里氏規模5.1級有感地震
2009年6月30日02時03分綿竹市發生5.6級地震
2009年7月9日19時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發生6.0級地震。
12月14日 新疆哈密發生5.1級地震
2009年12月21日5時31分,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松原市長嶺縣、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約8公里。
12月20日 臺灣花蓮海域發生6.8級地震致1死12傷
(2010-01-01 11:04)西 藏自治區日 喀則 地區仲 巴縣發生5.0級地震
(2010-01-24 10:59)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萬榮縣交界發生4.8級地震
(2010-01-31 07:24)四川省遂寧市市轄區、重慶市潼南縣交界發生5.0級地震
(2010-02-18 09:55)中、俄交界發生6.5級地震
(2010-02-22 14:00)臺灣花蓮海域發生5.1級地震
(2010-02-25 13:17)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元謀縣交界發生5.1級地震
(2010-02-26 13:16)西 藏自治區日 喀則 地區定日縣發生5.0級地震
(2010-02-26 09:31)臺灣花蓮海域發生5.1級地震
3月6日,唐山4.5級地震
2010年4月14日07時49分 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
2010年7月以來新一輪強降雨 ,全國各地 截至8月6日,今年洪災造成全國2億人受災,1454人死亡,669人失蹤,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751.6億元
萬榮縣城鎮中學跳樓事件
2013年9月9日,在山西萬榮縣醫院住院部重癥監護室,傷者在家人陪侍下輸液。
2013年8日7時30分許,山西萬榮縣城鎮中學校內發生學生跳樓事件,初三年級一學生從4樓跳下,傷者全身多處骨折,生命垂危。
據了解,家長已向縣公安局解店派出所報案,該縣教育局成立調查組對此事展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