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計時
- 今日已經過去小時
- 這周已經過去天
- 本月已經過去天
- 今年已經過去個月
《雁蕩山》文言文
《雁蕩山》文言文原文: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
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巖壑也;
而余之獨得于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
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避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雁蕩山》文言文譯文:
溫州雁蕩山(是)天下奇特、秀麗(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來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蕩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根據西域書記載,羅漢(名叫)諾矩羅的,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
唐朝和尚貫休寫《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可以)俯視大海,但(當時一般人)不知道雁蕩、龍湫所在的地方,后來(宋代)因為采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
山頂有(一個)大湖,傳說把它當作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就把它當作(大、小)龍湫。還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后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
(南唐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的時候,所有永嘉(一帶)的山水,幾乎都游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雁蕩)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見此山。
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山頂有一個大湖,據說是叫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我觀察雁蕩山許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約)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蕩山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一些山谷里面。
從周圍山地外面遠望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沖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應當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沖刷,沙土都沖走了,唯獨(剩下這些)巨大的巖石巍然挺立(在那里)。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情況,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說明:1082年(宋元豐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約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里修筑一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
《夢溪筆談》,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見本節插圖),尚可窺宋本舊貌,其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
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并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寧八年)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
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見。據流傳本考訂,可知《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鐘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
雁蕩山課文原文
雁蕩山課文原文
本文選自沈括《夢溪筆談》第四三三條。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視溫州,曾到雁蕩山做了實地考察。我整理的雁蕩山課文原文,分享如下,希望大家認真學習!
原文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冊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云漠漠⑾,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行峽、歸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 ,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⑾。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皋、陜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譯文
雁蕩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麗的高山,可是自古以來的地理圖譜表籍上都沒有提及過它。宋代祥符年間,因為修建玉清宮,在開山伐木時,才被人所見,這時它連個山名都沒有。根據西域的書籍記載,說有一個名叫諾矩羅的羅漢,曾住在中國東南海邊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唐朝一個叫貫休的和尚寫的《諾矩羅贊》中,也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這座山的南邊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看可以俯視大海,然而當時的人依舊不知道雁蕩、龍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來人們因為采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上有一個大水池,它當作傳說中的雁蕩了;山下有兩個水潭,以為就是大、小龍湫了。至于經行峽、宴坐峰,那都是后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他把永嘉一帶所有的山水幾乎都游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個雁蕩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呢。
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山谷里面。從外往里看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來,才能看到它們的峭拔林立,直沖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應當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沖刷的結果,沙土都被沖走了,唯獨剩下了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巖石。至于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統統都是由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從下面望這些山峰,都是高聳的.巖石峭壁;從上面觀察,山谷里的峰頂恰好跟周圍山地一樣高,甚至還低于周圍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高聳直立的土層和像神龕一般的巖石,也都屬于這一類情況,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陜州以西的大山澗中,直立的土層往往可達百尺,高高聳立著,可算是規模較小的雁蕩山的相似形,只是這里是黃土的,那里是石質的罷了。雁蕩山許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看見,那么謝靈運沒有到過,從事理上說就不奇怪了。
作者簡介
沈括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學家、學者。一生著述甚豐,創見獨具,廣博精深,《夢溪筆談》就是他留給世人的一部輝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時代,二十四歲始為沭陽縣主簿,三十三歲登進士第。歷任縣令、司理參軍、知州。翰林學士、司天監、光祿寺卿、計相(財政大臣)等官職。熙寧六年間(1073)六月,奉命相度兩浙路農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訪。次年四月,察訪浙東溫、臺等州并游覽雁蕩山。“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這是他被雁蕩的奇峰錯立,瀑水橫飛,幽壑騰煙,謎一般景色所感觸而引發的對雁蕩的贊美和概括。沈括在觀察游覽雁蕩的同時,了解了雁蕩的開發歷史。在《夢溪筆談·雁蕩山》一文中,收錄了唐僧貫休的諾相羅之贊:“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雁山的“經行峽”、“宴坐峰”,都是由于貫休的詩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宮入山采木,雁蕩山才逐步地為人們發現、了解。
沈括對事物的觀察,并不停留在感性的認識上,而是通過分析提高到理性認識階段。他非常仔細地觀察了雁蕩山的特殊地貌,在《夢溪筆談·雁蕩山》文中,說“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漱、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并馬上聯想到“今成皋、陜西大洞中,立土動及百尺,迵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上彼石耳。”這一科學論斷為我國地質、地形學理論研究之先驅。這個論斷是比較科學的,在現代科學高發達的今天仍不失其光輝。在西歐的地質學界中,直至一七八八,所謂近代地質學之父的英國人郝登在他的《地球理論》一書中,才提出侵蝕作用的主張,和沈括相比晚了六百多年,足見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
沈括的一生,一面從事政治活動,為人們做了許多有益的實際工作;一面則進行科學研究,對天文、數學、歷法、地理、生物、文學、史學、音樂。考古等各門學科,都有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歷史上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稀有的一位通才,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把標號為#2027的小行星命名為“沈括”。他所著述的《夢溪筆談》一書為世界所推崇,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教授稱之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考察雁蕩山時,在龍鼻洞留下了題名。這是他繼麗水南明山高陽洞。青田石門洞題名以后的又一摩崖石刻,是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名山雁蕩亦因此而更煥光彩。
;
寫雁蕩山的詩句?
關于雁蕩山的詩句
雁蕩山,古人譽為變幻最無窮的山峰。下面是關于雁蕩山的詩句的內容,歡迎閱讀!
1、《賀新郎》——宋代王義山
險怪嶕嶢稱雁蕩,爭秀群山第一。
譯文:出人意表的峻峭高聳稱之為雁蕩山,許許多多的山競相比美當屬第一。
2、《夢溪筆談·雁蕩山》——宋代沈括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
譯文: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
3、《諾矩羅贊》——唐代貫休
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
譯文:從雁蕩山經過時看見白云密布,在龍湫附近靜坐觀賞風景時對著細雨迷蒙。
4、《題雁蕩山》——宋代范宗尹
一徑入幽,隨山幾縈盤。云樹深蓊蔚,石溪響潺湲。
譯文:一條小路通向山林深處,隨著山道回轉險峻。茂密的樹木在山林深處,溪水緩緩的'流淌撞擊石頭發出聲響。
5、《游雁蕩山》——宋代徐照
我來無一語,閑認昔游蹤。誰種路傍樹,卻遮山上峰。
白話譯文:我來到這里被景色所吸引,沒法用語言來表達,閑游之余想找出以前游玩的蹤跡。是誰在路旁種了那么多的樹木,竟然遮蔽住了山峰。
6,《過北雁蕩山下》宋代 林景熙
驛路入芙蓉,秋高見早鴻。蕩云飛作雨,海日射成虹。
譯文:這個管道進去芙蓉花群,秋高氣爽,鴻雁早早的在空中飛翔。飛過云層像雨水一樣流暢,海面上的太陽形成了彩虹。
7,《游雁蕩山八首·大龍湫瀑布》宋代 徐照
飛下數千盡,全然無定形。電橫天日射,龍出石云腥。
譯文:飛流直下數千尺長,全部沒有固定的形狀。像閃電從天上射下來,又像長龍游過,石頭都有腥味了。
8,《入雁蕩山》宋代 李光
夢想清游覺又非,十年云水與心違。名山今屬分符客,不羨凌空振錫飛。
《夢溪筆談》雁蕩山 原文翻譯
一、譯文:
雁蕩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麗的高山,可是自古以來的地理圖譜表籍上都沒有提及過它。宋代祥符年間,因為修建玉清宮,在開山伐木時,才被人所見,這時它連個山名都沒有。根據西域的書籍記載,說有一個名叫諾矩羅的羅漢,曾住在中國東南海邊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唐朝一個叫貫休的和尚寫的《諾矩羅贊》中,也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
這座山的南邊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看可以俯視大海,然而當時的人依舊不知道雁蕩、龍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來人們因為采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上有一個大水池,它當作傳說中的雁蕩了;山下有兩個水潭,以為就是大、小龍湫了。至于經行峽、宴坐峰,那都是后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他把永嘉一帶所有的山水幾乎都游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個雁蕩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呢。
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山谷里面。從外往里看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來,才能看到它們的峭拔林立,直沖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應當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沖刷的結果,沙土都被沖走了,唯獨剩下了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巖石。至于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統統都是由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
從下面望這些山峰,都是高聳的巖石峭壁;從上面觀察,山谷里的峰頂恰好跟周圍山地一樣高,甚至還低于周圍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高聳直立的土層和像神龕一般的巖石,也都屬于這一類情況,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陜州以西的大山澗中,直立的土層往往可達百尺,高高聳立著,可算是規模較小的雁蕩山的相似形,只是這里是黃土的,那里是石質的罷了。
雁蕩山許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看見,那么謝靈運沒有到過,從事理上說就不奇怪了。
二、原文:出自?北宋? 沈括 《夢溪筆談》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冊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見此山。
山頂有大池,相傳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行峽、歸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 ,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皋、陜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擴展資料
一、作品簡介:
《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夢溪筆談》成書于11世紀末,一般認為是1086年至1093年間。作者自言其創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發點則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書名《夢溪筆談》,則是沈括晚年歸退后,在潤州(今鎮江)卜居處“夢溪園”的園名。該書包括祖本在內的宋刻本早已散佚。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東山書院刻本,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元大德刻本是為善本,其流傳清晰,版本有序,歷經各朝代,數易藏主,至1965年,在周恩來主持下,于香港購回。
二、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御西夏,后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圣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予現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的翻譯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
出自:沈括《夢溪筆談·雁蕩山》 (下為節選)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
譯文:
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山谷里面。從外往里看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
只有走到山谷里面來,才能看到它們的峭拔林立,直沖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應當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沖刷的結果,沙土都被沖走了,唯獨剩下了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巖石。至于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統統都是由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視溫州,曾到雁蕩山做了實地考察。他對雁蕩山的地貌特點做了精心觀察,并聯系黃土高原的地形做了類比分析,正確推斷出雁蕩山的成因,是由于流水侵蝕的作用,才使平原變成山岳。創作了這篇文章。
作者簡介:
沈括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學家、學者。一生著述甚豐,創見獨具,廣博精深,《夢溪筆談》就是他留給世人的一部輝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時代,二十四歲始為沭陽縣主簿,三十三歲登進士第。歷任縣令、司理參軍、知州。翰林學士、司天監、光祿寺卿、計相(財政大臣)等官職。熙寧六年間(1073)六月,奉命相度兩浙路農田。
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訪。次年四月,察訪浙東溫、臺等州并游覽雁蕩山。“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這是他被雁蕩的奇峰錯立,瀑水橫飛,幽壑騰煙,謎一般景色所感觸而引發的對雁蕩的贊美和概括。沈括在觀察游覽雁蕩的同時,了解了雁蕩的開發歷史。
在《夢溪筆談·雁蕩山》一文中,收錄了唐僧貫休的諾相羅之贊:“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雁山的“經行峽”、“宴坐峰”,都是由于貫休的詩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宮入山采木,雁蕩山才逐步地為人們發現、了解。
夢溪筆談二則翻譯
一、譯文
1、夢溪筆談·雁蕩山的譯文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以經行峽、宴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余觀雁蕩諸峰,皆峭拔崯怪,上聳千尺,窮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千霄。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音漕去聲。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皋、峽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2、夢溪筆談·隕星的譯文
北宋治平元年,有一天在常州,正逢太陽落山的時候,天空中發出了一聲像雷鳴般的巨響,原來是一顆大星,幾乎像月亮一樣,在東南方出現。一會兒又一聲巨響,這顆大星移到西南方去了。再一聲震響后,這顆星就落在宜興縣一個姓許的人家的園子里,遠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許家的籬笆全被燒毀了。
這時火熄滅了,只見地面上有一個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探看,大星就在洞穴里面,發著微弱的光。過了好久,才逐漸暗下來,但是還熱得讓人不能靠近。又過了很長時間,挖開那個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塊圓形的石頭,此時還是熱的呢,它大小如拳頭,一頭略微尖些,顏色與鐵相似,重量也與鐵差不多。
常州太守鄭伸知道了這件事,就把它送到潤州金山寺保存。直到現在還用匣子保藏著,有游人到了那里,就打開匣子讓人們參觀。王無咎為此寫了篇文章,很詳細地記敘了這件事。
二、原文
1、夢溪筆談·雁蕩山的原文
雁蕩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麗的高山,可是自古以來的地理圖譜表籍上都沒有提及過它。宋代祥符年間,因為修建玉清宮,在開山伐木時,才被人所見,這時它連個山名都沒有。根據西域的書籍記載,說有一個名叫諾矩羅的羅漢,曾住在中國東南海邊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
唐朝一個叫貫休的和尚寫的《諾矩羅贊》中,也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這座山的南邊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看可以俯視大海,然而當時的人依舊不知道雁蕩、龍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來人們因為采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
山頂上有一個大水池,它當作傳說中的雁蕩了;山下有兩個水潭,以為就是大、小龍湫了。至于經行峽、宴坐峰,那都是后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他把永嘉一帶所有的山水幾乎都游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個雁蕩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呢。
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山谷里面。從外往里看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來,才能看到它們的峭拔林立,直沖云霄。
推究形成的原因,應當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沖刷的結果,沙土都被沖走了,唯獨剩下了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巖石。至于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統統都是由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從下面望這些山峰,都是高聳的巖石峭壁;從上面觀察,山谷里的峰頂恰好跟周圍山地一樣高,甚至還低于周圍山地的地平面。
世界上溪谷里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高聳直立的土層和像神龕一般的巖石,也都屬于這一類情況,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陜州以西的大山澗中,直立的土層往往可達百尺,高高聳立著,可算是規模較小的雁蕩山的相似形,只是這里是黃土的,那里是石質的罷了。
雁蕩山許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看見,那么謝靈運沒有到過,從事理上說就不奇怪了。
2、夢溪筆談·隕星的原文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于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許氏藩籬皆為所焚。是時火息,視地中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
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州守鄭伸得之,送潤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則發視。王無咎為之傳甚詳
三、出處
《夢溪筆談》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1082年(宋元豐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約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里修筑一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
在創作上,作者自謂“圣謨國政,及事近宮省,皆不敢私紀。至于系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即是說,帝王私事,當朝得失,人事毀譽,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沒有也不愿意涉及。因此,作者所創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發點則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
二、作品賞析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宋史·沈括傳》作者稱沈括“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夢溪筆談》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被世人稱為“中國科學史上里程碑”。
三、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
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并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寧八年)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
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主張減少下戶役錢。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豐五年),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陜西米脂),連累坐貶。晚年居潤州,筑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舉平生所見,撰《夢溪筆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夢溪筆談·雁蕩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夢溪筆談·隕星